English

加快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1998-10-28 来源:光明日报 王家忠 我有话说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尽量加快发展,实现向高教大众化目标过渡;另一方面,现有的财力物力供给水平和普及教育的目标,又制约着高教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显然,投资体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而造成不合理投资体制的根源首先在于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认识,这就是偏面强调了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公益性和计划性,忽视乃至排斥了其社会性、商品性和产业性。因此,改革教育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

建立多元投资新体制,不仅可以扩大资金的来源,而且也有利于保持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对稳定。同时,国家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而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除了进行宏观行政调控、政策扶持和物质投入外,多运用市场与法制手段引导和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如对各类高校的产权划分、财政收支、学生收费、股票上市等进行相应的法律约束和规范。

改革投资体制需要认识和处理几个问题。其一是提高规模效益与加快高校发展速度的关系问题。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强调“规模效益”,搞合并、联合,压缩高校数量,其实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多与国家提供高教机会少的矛盾,更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况且合并只是为提高规模效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校规模也并非愈大愈好,达到一定规模后往往是物极必反。因合并、联合造成的人际摩擦、人才流失、物力损耗且不说,而搞一刀切盲目合并造成的隐患更大。压缩高校数量,控制高校发展还有个重要思想根源,就是认为加快高教发展会侵占义务教育普及所需的经费。这种思想还没有跳出“国家财政包揽一切教育”的窠臼,即机械地认为“蛋糕是有限的”,而不是想办法把蛋糕进一步做大。其二,控制高校发展的另一种思想是担心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大学毕业生增多会增加就业压力,影响社会稳定。这种想法同样站不住脚。实际上,适龄青年到一定时期总要就业,难道不上大学就更容易就业吗?目前的大学生分配难,并非是大学生绝对过剩,而是由于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和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造成的,当然还有用人单位用人机制的原因。抛开大批高考落榜生的就业问题不说,每年还有大量的职业高中生和成人中专生需要就业。如果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使大批高考落榜生、职业高中及成人中专生得以进一步深造,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不仅可以延缓就业压力,而且能够把就业负担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进而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其三,实施教育产业化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应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来办。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按投入产出的经济规律来办事。实施教育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因为,将教育作为一项特殊产业来办,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教育,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克服那种只顾投入不问产出(不但不考虑经济效益,而且不管毕业生是否为社会所欢迎,不管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的做法,消除大批的教育“财政赤字户”,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高等教育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营。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改革现行的投资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诸方面的深层次改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